大連胃潰瘍的臨床表現、診治和預防
——
胃潰瘍的臨床表現、診治和預防
胃潰瘍是我國人群中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作為消化性潰瘍中的常見類型,胃潰瘍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趨勢,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近年來,胃潰瘍的發病率開始呈下降趨勢,然而其仍屬消化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生主要與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失平衡有關。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異常是引起潰瘍的常見病因。此外應激、長期吸煙,長期飲酒和飲用濃茶、咖啡似亦有一定關系,各種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可誘發潰瘍的出現。
胃潰瘍多好發于在胃角和胃竇小彎,多見于老年男性患者,癥狀常不典型可表現為上腹痛及上腹不適等。絕大部分人可出現各種消化不良的癥狀,但是有的也無任何癥狀,直至出現并發癥。其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常見的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主要有噯氣、反酸、上腹脹、胸骨后燒灼感、惡心、嘔吐、納差等。反酸及胸骨后燒灼感是由于賁門松弛,惡心、嘔吐多反映潰瘍可能提示潰瘍處于活動期。頻繁嘔吐宿食,提示幽門梗阻。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胃潰瘍上腹疼痛的特點:1、慢性過程:除少數較早就醫的患者外,多數患者病程已長達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2、周期性:大多數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并且發作期與緩解期隨季節變換、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飲食不調或服用與發病有關的藥物等因素的變化互相交替出現。3、節律性:不同部位的潰瘍病疼痛具有不同的規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逐漸消失,再次進餐后疼痛重復出現,如此反復循環。當胃潰瘍位于幽門管處或者與十二指腸潰瘍同時并存時,疼痛節律可與十二指腸潰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當疼痛的節律性突然發生變化時,應考慮病情有所發展,或可能出現其他的并發癥。4、疼痛的部位:胃潰瘍疼痛多位于劍突下(即通常所說的心窩窩)正中或偏左,疼痛范圍一般較局限,局部有壓痛,但是疼痛的部位,并不一定就是潰瘍所在的部位。當潰瘍深達漿膜層或為穿透性潰瘍時,疼痛可擴散至胸部、左上腹、右上腹或背部等身體其他部位。5、疼痛的性質與程度: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故潰瘍病疼痛的程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其性質也視患者的感覺而定,通常被描述為饑餓樣不適感、鈍痛、噯氣、壓迫感、灼痛或劇痛和刺痛等。
消化系統的疾病的臨床表現往往不是特別典型,那么怎樣才能知道是不是確實患有胃潰瘍?當患者自己覺得有慢性周期性發作的上腹不適及其他消化不良癥狀應予以高度懷疑,并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X線檢查可見龕影及黏膜皺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單純痙攣、激惹現象等間接征象。當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診斷似乎非常明確,但是還應注意與引起胃潰瘍的少見特殊病因或以潰瘍為主要表現的消化道腫瘤鑒別。胃的巨大潰瘍在內鏡上與胃惡性腫瘤的鑒別亦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有些潰瘍與早期癌區別極為困難,故目前臨床上行胃鏡檢查時若發現胃部的潰瘍,臨床醫師通常會取活組織行病理檢查,并且要求患者治療后復查并多次取活組織行病理檢查,以防病檢出現假陰性。胃潰瘍需與十二指腸潰瘍鑒別:消化性潰瘍中十二指腸潰瘍多見;胃潰瘍疼痛多在飯后疼,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飯前疼痛且夜間疼痛也較多見。
胃潰瘍的治療一般按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原則用藥:首先應用減少損害因素的藥物:如制酸劑、抗膽堿能藥物、H2受體拮抗藥、丙谷胺、前列腺素E2的合成劑及奧美拉唑等,同時給予胃黏膜保護的藥物:如硫糖鋁、鉍劑、甘珀酸(生胃酮)等以及抗生素的應用。徹底根除Hp,因為目前認為Hp感染與本病有一定關系,所以要積極治療。2.胃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現為嘔血或便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止血措施主要有:①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PPI),提高并維持胃內pH值;②內鏡下止血;③手術治療;④介入治療。
飲食注意對于醫生而言,所能做的是通過藥物及手術等手段竭力控制緩解潰瘍的癥狀,而對于患者,則應注意保持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積極配合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的預防潰瘍的發作。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幾點:1.調整心態,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焦慮與勞累;2.戒煙戒酒,飲食規律,不宜過量;3.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辣椒等;4.少食過甜及過酸的食物及水果,如巧克力、冰淇凌、蘋果及桔子;5.少食易脹氣的食物,如淀粉含量較高的紅薯,藕,土豆等;6.少食油炸、腌制食物。
胃潰瘍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惡變為癌,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就需要提高警惕:1、疼痛的性質和規律發生改變:胃潰瘍的疼痛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后1~2小時內出現,以后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上述的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者成為持續性隱痛,或者疼痛的性質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則應當警惕為癌變的先兆。2、服用抗潰瘍藥物無效:胃潰瘍雖然易反復發作,但服用抗潰瘍藥物后癥狀一般能夠緩解。如果病人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變得不明顯,就應懷疑為癌變先兆。3、進行性消瘦:病人如在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消瘦,則癌變的可能性極大。4、出現嘔血及黑便:病人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大便持續呈黑色,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做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并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正在惡變為癌。5、腹部出現包塊:胃潰瘍患者一般不形成腹部包塊,但是如果發生癌變,潰瘍就會變大、變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觸摸到包塊。包塊質地較硬,呈結節狀,不光滑,壓之疼痛。慢性胃潰瘍是否會癌變,目前尚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胃潰瘍癌變是存在的,其癌變率估計在1%~7%,胃潰瘍癌變常發生于潰瘍邊緣,潰瘍邊緣的粘膜因受炎癥反復刺激而發生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慢慢引起惡變成癌。
胃潰瘍作為一種常見病在發展中國家流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隨著抗酸藥、抑酸藥、胃粘膜保護劑的出現,其治療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需人們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及其癌變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