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胃癌還是胃潰瘍?
——
胃癌還是胃潰瘍?
胃潰瘍必須活檢
潰瘍型胃癌癥狀在臨床中很容易和胃潰瘍癥狀混淆,難以區分。
隨著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會選擇胃腸鏡檢查。在進行胃腸鏡檢查的時候,患者和醫生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要不要“活檢”,醫生會讓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胃潰瘍和胃癌的某些階段,在內鏡下很難真正鑒別,只有精準到位的活檢,才能真正定性。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簽!以為醫生在巧立名目收取費用。
再加上胃癌的癥狀沒有特異性,結果很可能讓那些偽裝成胃潰瘍的胃癌,失去早日發現的機會。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一定要重視!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活檢”?
“活檢”通俗的講就是醫生在內鏡檢查的過程中發現有可疑的地方,單純靠肉眼觀察無法判斷,就需要取下來一小塊肉送到病理科切片、染色并且放在顯微鏡下放大觀察,來確定究竟是什么病變。
有的時候因為患者和家屬擔心取活檢會對胃造成損傷而拒絕活檢,有的時候由于醫生工作量巨大,不細心,漏掉了可疑的地方而沒有活檢,還有的時候是因為缺少足夠的經驗而沒有識別出病變最嚴重的部位,這樣都容易造成漏診、誤診!
再來看這個病例
就在上周,外科的同事打電話給我,說有個患者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發現有一個潰瘍,取了活檢,考慮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腫瘤,可考慮內鏡下微創切除,而不用開刀)想要我幫忙再做個胃鏡確認一下。
胃鏡安排在上周五,我操作胃鏡,順利通過食管,準確到達了胃內,果然在胃角中間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潰瘍,我的心頭一緊,這可不像是早期胃癌呀!
我接著按照程序仔細檢查每一個角落,結果在胃角的前壁、胃竇后壁又分別發現了一個潰瘍。
我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氣,因為根據既往的經驗,多發潰瘍,良性可能性大,或許是地方醫院的病理結果不準確。
通常,在胃鏡檢查時發現潰瘍病變,需要做良惡性鑒別,內鏡下鑒別良性和惡性潰瘍(也就是通常說的胃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病變的大小,大的潰瘍惡性的可能性大。
第二、形狀,惡性潰瘍往往形狀不規則;
第三、惡性潰瘍的底部往往凹凸不平;
第四、惡性潰瘍表面的苔往往污穢(很臟);
第五、惡性潰瘍的邊緣多伴有結節樣隆起,反之,則良性可能大。
這個患者的潰瘍多發,不算太大,并且表面的苔很干凈,底部也算平坦,尤其是新發現的兩個潰瘍,從這幾個條件來看,似乎良性可能性大。
但是,我還是不放心。我現在只是用了白光檢查,為什么不選擇窄帶光,放大檢查?
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于是,我打開NBI模式,并且使用變焦(俗稱放大,可以達到和顯微鏡下看類似的效果),再仔細地對每一處病變進行了觀察,結果竟然發現,雖然范圍很小,尤其是胃竇處的潰瘍,不超過2個毫米的范圍內我都發現了腺管缺失和血管異常擴張的地方,這往往提示病變有可能已經癌變,在放大鏡的引導下,我對病變進行了精準活檢。
周一上午,病理出來了,結果觸目驚心,每一處潰瘍都取到了癌組織!
至此該患者診斷明確,他已經不是胃鏡可以切除的早期胃癌,更不是良性的胃潰瘍,而是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的胃癌!
通過這個病例,我深刻認識到,胃潰瘍無論單發多發,無論肉眼看起來多么像是良性潰瘍,都必須認真使用一切手段細致再觀察,精準活檢。
這次有驚無險也多虧了平時科室對我們的培養。
我也想告訴所有的朋友們,請大家在知情同意書活檢欄簽字同意,以免漏診、誤診!
作為患者,早期胃癌與潰瘍在癥狀上該怎么鑒別?
1. 年齡與病程
胃潰瘍多見于青壯年,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而且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疼痛可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然后有一定時期緩解,之后又再發作,常遷延多年。
而胃癌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不適。但一經出現上腹痛等癥狀,便呈進行性加重,病情發展較快,病程短。
2. 一般情況
胃潰瘍病人一般情況良好,食欲尚可,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很少發生貧血,全身淋巴結無腫大;
而胃癌患者食欲較差,晚期可無食欲,全身進行性消瘦,多有貧血。晚期在左鎖骨上可觸到腫大淋巴結,上腹有時可摸到腫物。
3. 疼痛的規律性
胃潰瘍的疼痛多與飲食關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時開始,疼痛持續幾個小時,有燒灼感,其后逐漸消失,直到下次進食后再次發現上述節律。服堿性藥物疼痛可以緩解。
胃癌的疼痛無規律性,與進食無關,進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減輕;疼痛性質不定,可以是鈍痛或劇疼,常有飽脹感;晚期疼痛加重,多為持續性,服抑酸藥物也不能緩解。
若有下述胃鏡及其病理改變應引起高度重視:
(1)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
(2)40歲以上的典型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
(3)直徑大于2厘米的胃潰瘍,尤其是位于小彎部病程較長的潰瘍。
(4)腺瘤性、無酸性或直徑超過2厘米,體積較大的胃息肉且伴有腸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