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煉就“火眼金睛” 捕捉癌癥苗頭
——
煉就“火眼金睛” 捕捉癌癥苗頭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里轉發的一篇“輕松籌”求助文章令市海滄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內鏡室主任方慧祺心里挺不是滋味:“這個患者還很年輕,但腸癌晚期而且擴散轉移了,她的母親和外婆都得腸癌,按理她應該比較有警惕性,及早做篩查,可惜啊!”
多年來,方主任和她的團隊都在致力于消化道癌癥的早期篩查工作,她對相關數據很是了然:“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消化道腫瘤占所有癌癥發病率的40%以上,其中,東南沿海地區消化道癌癥的發病率又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高發病率也帶來了高死亡率。不過,方主任表示,日本和韓國消化道癌癥發病率其實比中國還高,但死亡率卻要低得多。原因在于,這兩個國家的消化道癌癥早期篩查工作非常強大。“日本胃癌早期發現率為70%,韓國55%,中國還不足15%。要知道,癌癥發現得早和晚,對患者的生命幾乎有著根本性的影響。消化道癌癥早期發現,治愈率可達95%以上,而晚期患者治療后5年生存率不足40 %。”
用什么方法能夠早早地發現消化道癌癥?
》》有“慧眼”:一套世界最先進的消化道內鏡檢查系統
2014年8月份,市海滄醫院引進了中國首批、福建省內省臺多用途消化道內窺鏡診療系統。這一名為EVIS 290系統到目前為止仍然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內鏡水平。
方慧祺主任介紹說,這個系統采用最新的光學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確觀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態,還可以觀察上皮血管網的形態,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消化道內壁的微小組織和隱藏病變。同時,該系統帶有放大及窄帶成像的功能,可以將紅光過濾,只剩藍光與綠光,使醫生能更清晰地發現微血管和腺管的變化,大大提高了內窺鏡檢查的準確率。因此,有了它,醫生就像得到一個利器,又似長出一雙慧眼,能夠微距離觀察和捕捉到消化道內部的情況,一旦出現癌癥的“蛛絲馬跡”就可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治療和干預。
所以,對病人來說,有時候接受一次這樣的檢查,生命可能就得到了拯救。
去年春天,方慧祺主任接診了一位患者陳先生。50歲出頭的陳先生,長兄已經70歲,被確診患食管癌且到了晚期。陳先生在悲傷之余,總感覺自己吞咽食物時感覺異常,所以起了警惕心:“我會不會也患上癌癥了?”
方主任用內鏡系統為陳先生的消化道進行了“鋪毯式搜查”,結果真的在他食管中發現一個2厘米大小的異常組織,經病理檢查提示為高級別瘤變。“如果繼續發展,就會長成癌。”
此后,方主任為陳先生實施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術后一周,他便可以吃東西,生活恢復了正常。方慧祺解釋,消化道腫瘤在早期被發現時,基本上只長在表面,范圍也小,就像小苗剛發芽,可以進行內鏡微創治療,“連苗帶它長過的那塊地皮一起鏟除”。 手術沒有外在的創口,只需要住院一周左右。手術后也不需要做放療、化療,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也低。是目前最先進最成熟的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癥的手段。但要是到了中晚期,癌腫開始盤根錯節四處侵占,想要連根挖除就非常難了。
內鏡檢查,尤其是這種癌癥早期篩查,醫生需要非常仔細地觀察消化道的情況,所以有時耗費的時間并不短。但患者可就容易畏懼或者難耐受,而這在現在已經不是問題——可以選擇無痛檢查,在麻醉醫師的配合下,病人可以在“睡眠”中接受檢查。
》》練內功:孜孜不倦提升診療水平
在方慧祺看來,高端設備既是最有用,最必須的,但也可能只是一個擺設。因為,這畢竟只是一臺設備,更重要的是操作設備的人。
作為內鏡室的醫生,方主任和她的團隊成員是“幕后英雄”。對他們來說,最高的“獎賞”,便是準確地擒到患者消化道中早癌的跡象和身影。而這,需要功夫。為了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方慧祺帶領整個團隊采取多種渠道學習、練習。
傅光義是蠻聲國際的著名消化內鏡專家,這位在臺灣生長,在日本菅間紀念醫院工作的大咖曾被邀請到市海滄醫院進行學術交流,還進行了相關技術演示,此外,他還手把手指導年輕醫生進行胃鏡和結腸鏡操作,一邊教一邊進行生動、細致的講解。
除此之外,每當遇見疑難病例,他們就通過微信把病例圖片傳輸給傅光義教授,讓其進行指導。這樣做,使病人不出國門就享受到國際化高水平的診療,而消化內鏡室的醫療團隊整體水平得到大力提升。
一邊是把大牌專家請進來,另一面,科室也不斷地把人送出去學習深造。
為了提高技術水平,方慧祺主任還建立了一套業務學習制度,使大家能夠及時了解學術動態,不斷積累,穩步前進。
隨著這個團隊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前來接受消化道早癌篩查的人數也在增長。但對他們來說,有沒有真正幫助到前來接受檢查的人,是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最關鍵考量指標。
》》重責任:為可疑受檢者建立個性化檔案
對受檢者來說,檢查的次數是有限的,但從事消化內鏡早癌篩查工作,醫生往往要在幾百例次檢查中,捕到一個“兇手”,相當于大海撈針,耐心和毅力都要用上。只要檢查,他們都是全神貫注的,一旦發現可疑病例,他們便會對該病例建立檔案,內容包括內鏡檢查情況、家族史、聯系方式等等,針對各個檔案,整個團隊還要展開集體討論,為其制定隨訪計劃,有的人三個月,有的半年,有的一年,這些隨訪計劃被嚴格實施。
黃先生就是一直被醫生“追”的病人。
兩年前,50歲的黃先生到市海滄醫院做體檢。一直拼搏在商海中的他非常忙碌,對體檢有些應付心理。但是,那次做消化內鏡檢查,醫生發現他胃內長有類癌。他接受了內鏡微創手術,醫生將他長類癌的部位切除了。此后,黃先生把這事拋之腦后,繼續忙他的生意。不料,半年后,黃先生接到醫院的電話,提醒他要再去做復查。而且,打了一個,他沒去,電話還接著打給他。于是,黃先生只好抽出時間過去,結果讓他和醫生們都說:“好險!”因為,這次復查,黃先生的胃里另一個地方又發現了早期癌癥的“蹤跡”。第二次做罷微創手術,半年后,黃先生又接到提醒復查的電話,他都有點氣惱了:“我忙得很啊……”可令他錯愕的是,第三次檢查中,又一個新的“癌點”被醫生給揪到了。黃先生終于回過神來,癌癥真的在不停地想要糾纏和禍患他,而每一次,都是醫生們及時地明察秋毫,替他擋下了災難。曾經的些許煩躁被滿滿的感激所替代,經過慎重考慮,黃先生準備接受全胃切除,以確保安全。
方主任說,消化道早癌的病變一般不超過粘膜下層,絕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容易漏診,此外,不少人對早癌篩查的意識還不強,導致早癌發現率較低。要提高早癌診斷率,就需要對無癥狀人群進行篩查,對高危人群進行追蹤,對有癥狀者進行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醫生提醒
具備以下任何一條的人群,最好堅持每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
1、年齡40歲以上;
2、家庭中有胃癌或其他消化道腫瘤的患者;
3、原來反酸燒心,現在癥狀消失;
4、出現吞咽困難(俗稱“吃飯噎”)、胸骨后疼痛、噯氣、反酸、燒心、腹痛、腹脹、嘔血、排便困難、黑便、便血、腹瀉兩周以上、大便變細、排便習慣發生改變、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及貧血等;
5、有盆腔放射性治療和膽囊切除史者;
6、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7、既往有胃病史,特別是慢性胃腸潰瘍、息肉、萎縮性胃炎;
8、本人患過其他腫瘤。

